明年經濟增速回落 不會“硬著陸”
2012年對于中國來說仍是“危”、“機”并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穩中求進”總基調下,中國如何能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大格局下繼續保持平穩有序的發展,《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希望帶給讀者專業、權威的解答。
2012年經濟不會硬著陸
第一財經日報:2012年即將到來,同2011年初歐債危機惡化時相仿,海外的很多經濟分析又在討論中國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祝寶良:受宏觀調控政策和經濟自主增長變化的影響,2012年,我國經濟會繼續回落,但我認為不會出現硬著陸的局面。
明年,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將明顯減慢,會繼續下拉中國經濟增速。但我國對發達國家出口的依賴程度其實已經逐步降低,加上中國的一般貿易出口已明顯高于加工貿易,表明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正在順利進行。預計2012年出口增長12%左右,進口增長15%左右,比2011年分別下降近10個百分點;貿易順差1300億美元左右,比2011年減少250億美元,下拉經濟增長0.3個百分點左右。
明年的固定資產投資也將有所回落。2011年投資能保持較快增長,得益于分別占投資總額35%和25%左右的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的高增長。但我國制造業投資與出口增長較為密切,出口下降會抑制制造業投資增長,實體企業經營困難、利潤增幅下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也會影響投資,2012年制造業投資預計增長20%左右。房地產限購政策尚不會放松,2012年房地產投資增長不會超過20%。
至于基礎建設投資,國家仍應保持適度投資規模,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繼續通過融資平臺和基礎設施債券等手段支持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在建和續建工程,確保國家已經批準開工的在建水利、鐵路、重大裝備等項目資金需求。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鼓勵民間投資進入能源、鐵路、金融、市政公用事業等領域。預計2012年基礎設施投資有望從2011年增長9%左右升至20%左右。
總的來看,2012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左右,比上年回落5個百分點,考慮到價格因素,實際投資減慢幅度不大,下拉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左右。
消費則能基本穩定。受刺激政策退出、汽車限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減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明顯放緩。目前,汽車銷量處于底部回升階段,2012年有望恢復正常增長。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將促使農村消費繼續保持良好勢頭,預計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左右,實際增長高于上年,上拉經濟提高0.5個百分點左右。
綜合分析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和結構的變化,初步預計,2012年我國經濟增長8.5%左右,比上年減慢0.7個百分點左右。在經濟減慢的過程中,貿易順差減少,需求結構進一步改善。產能過剩行業兼并改造會加快,服務業發展提速,產業結構改善。產業轉移和基礎設施投資回升會帶動中西部地區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區域經濟發展更趨協調。
為兼顧穩定經濟增長和穩定物價總水平的要求,2012年M2增長目標可設定在14%左右,社會融資總量增長規模控制在14萬億元左右。
通脹壓力將減弱
日報:明年物價仍存上漲壓力,這會同經濟增速下滑一道將中國引入滯脹之中嗎?
祝寶良:我認為不會出現滯脹的局面,而且明年中國的通脹壓力將減弱。
同前幾輪以需求拉動為主要動力的物價上漲情況不同,本輪物價上漲的原因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的定量分析顯示,本輪物價上漲中,農產品價格上漲貢獻了50%左右,通貨膨脹預期貢獻了23%,輸入性通脹貢獻了15%左右,供求缺口貢獻了12%左右,這說明農產品價格和通脹預期是這輪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而勞動力、土地、資源等成本上漲對農產品價格上漲起了主導作用,國內外流動性寬松是通脹預期偏高的重要原因。
2012年的物價調控工作將得益于2011年的宏觀調控政策。因為穩健貨幣政策已經改善了物價上漲的貨幣條件,社會總需求放緩將繼續緩解物價上漲的需求壓力。由于世界經濟前景更加黯淡,鐵礦石、石油、谷物等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不會大幅上漲,我國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繼續減弱。同時,2012年物價翹尾因素影響也有所減弱。
我國物價上漲的壓力2012年將不再來自需求拉動,而更多地表現為成本推動和通貨膨脹預期,這也決定了我國的通貨膨脹既溫和,又具有長期性,難以快速根治,需要適度提高通脹容忍度。
當前,應抓住我國物價處于周期性下降階段的機遇,加快我國能源市場化改革,完善電力價格形成機制,調整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建議一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于3%左右,就啟動能源資源的價格改革進程。
按照初步預計,如果不調整電力等資源價格和環境成本,2012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5%左右,工業品生產價格上漲4%左右。如果調整電力等資源價格和環境成本,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左右,工業品生產價格上漲4.5%左右。
四大風險隱患比較突出
日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多次提及了“風險”一詞,你認為2012年可能遭遇到怎樣的風險?政府已是“穩”字當頭,又該如何防范風險“保增長”?
祝寶良: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領域潛在的風險隱患比較突出。一是金融資產質量風險,金融機構表外業務發展過快,缺乏有效監管,部分資產質量不高;二是民間借貸風險,部分地區金融秩序混亂,非法集資現象突出,違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地方融資平臺負債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負債總額超過10萬億元,大多依靠土地政策支撐償還,2012年將迎來還款高峰,一旦建設土地價格下跌,局部地區面臨一定償付壓力;四是房地產風險,如果房價較大幅度下降,銀行、地方政府都將面臨巨大資金壓力。這些風險和經濟運行存在的問題相互作用,處理不好將影響經濟發展。
防范和化解這些風險,中央提出“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按照我個人的理解,“穩”就是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防止政策急松急緊、經濟大起大落、價格大漲大跌,使潛在的風險變為嚴峻的現實問題。
“進”就是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從長遠看需要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如加快金融體系改革,深化利率市場化,積極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機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強金融監管。加快財稅改革,完善稅收體系和分稅制,建立地方政府融資機制,增強地方特別是縣級基本財力保障。
一段時期內限購政策仍需從嚴執行
日報:你已經提到了房地產風險,那么明年房地產價格是否會出現大幅回落?
祝寶良:今年政府所實施的限購和限貸政策極大地擠出房地產投資和投機性需求,到今年10月份,我國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增速已經連續19個月高于商品房銷售面積,新開工面積是銷售面積的兩倍,顯示出目前樓市的供應量較大,待售房銷售壓力不斷增加。同時,房地產企業資金狀況總體趨緊,會迫使房地產商降價銷售,以收回資金。因此,只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放松,2012年,房地產價格一直會延續震蕩下跌或盤整的趨勢,不排除部分限購限貸的地區出現大幅下跌的情況。
但另一方面,由于房地產商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商品房的開發,減少購地,導致土地購置面積自2011年7月份以來持續下跌,今年1~10月份,土地購置面積增長不到7%。一般來說,土地購置面積減少后,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內,房地產投資增速就會減少。這意味著2012年年中開始,房地產投資和新開工面積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2013年年中左右,房地產供給將明顯減少,受未來供求關系變化和政策調整預期的影響,房價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也不大。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地方財政高度依賴土地和房地產的格局,銀行和民間信貸也深深介入了房地產,房地產也是加劇貧富兩極分化的重要因素。日本、美國等國家房地產市場的大幅波動的教訓表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投機性購房占比過高,必將帶來房地產泡沫,最終引發經濟危機;但短期內,如果房地產價格和房地產銷售大幅下降,必將打破財政、金融的脆弱穩定狀態,形成系統性的經濟風險。要促使房地產市場回歸正常發展軌道,切實發揮好住房的居住功能,需要實行中性住房金融政策,加快推出房地產稅,通過經濟手段,嚴格限制投機、投資住房比重。同時,一段時期內限購政策仍需從嚴執行。
落實對企業的減稅政策
日報:結構性減稅政策是明年財政政策的核心,但在地方事權、財權不對等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時,減稅執行中如何能最大程度降低對地方可支配財力的負面影響?
祝寶良: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特別是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是應對需求收縮、增強經濟內生動力的重要舉措。預計2012年中央財政赤字規模與上年基本持平。積極財政政策的執行重點由政府擴大開支轉向結構性減稅,切實落實對小微企業的減稅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降低服務業的營業稅稅負水平,促進專業化細分和結構升級;加快部分服務業的增值稅擴大范圍試點,解決現行營業稅重復征收問題;資源稅由原油、天然氣擴至煤炭等重要資源,同時通過適當降低部分行業增值稅稅率,穩定稅負總水平。
但考慮到地方債務負擔加重、房地產調控、清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影響,地方政府可支配財力有所下降,我認為,中央財政可代地方多發行一些地方債并納入地方預算。同時逐步改革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制度,加快推出房地產稅。
日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牢牢把握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財政和貨幣政策如何在明年提高實體經濟“抗風險”能力、促進實體經濟良性發展?
祝寶良:今年以來,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和資金偏緊的背景下,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利潤減少,經營困難,活力不足,對就業帶來壓力。
首先,在貨幣政策收緊過程中,金融企業定價能力明顯增強,實際貸款利率和實體企業融資成本不斷上升,對實體企業形成擠壓,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金融類企業利潤增長27%以上,而非金融類上市企業利潤增長不到18%。其次,實體經濟中的上游行業相對下游行業利潤增長加快,導致下游行業利潤減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利潤基本集中在資源性行業中。再次,由于大企業更容易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資金,大企業往往發揮影子銀行的作用,以更高成本對其關聯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也對中小企業的利潤形成擠壓。此外,由于經濟增長放緩,特別是出口減慢,部分行業如紡織、家電、鋼鐵等高度依賴出口和投資的行業產能過剩。
明年,財政政策應當切實落實對企業的減稅政策。貨幣政策加大對農業、中小企業、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外,應當建立適應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機構和債券市場,著力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
目前,中小企業所依賴的民間金融機構的監管分布在不同的部門,如典當行由商務局監管,小貸公司由金融辦監管,而擔保公司則存在監管空白,為防范民間金融風險,建議賦予有關部門統一管理職能,對其進行集中管理和研究。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