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多荒”并發癥該咋治
沿海經濟正處在轉型的“陣痛期”,外逢國外新增訂單大幅萎縮,內臨能源、用工、融資——“多荒”并發。作為領跑中國經濟的長三角地區,未來如何解決“內憂外患”之困,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優勢顯得至關重要。
11月30日,為應對今冬“電荒”對工業生產的影響,國家發改委決定將全國上網電價上調3分錢。昨日,多位專家在接受 記者采訪時均表示,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巨擘,時下亟需破除連年“多荒”的怪圈。
“能源荒”當頭
今年的“電荒”局勢近乎從季節性走向全年性,從局部性擴散至全國性。華東師范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昨日在接受 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能源匱乏的長三角地區,“能源荒”的影響尤為深遠。
今年夏季的“電荒”,正是華東電網所轄的滬蘇浙皖閩四省一市7年以來最困難的一季。在上調上網電價之前就有專家表示,今年冬季的情況可能將更為嚴重,隨著煤價與電價的倒掛加劇,上調電價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電力短缺的局面。此外,電網建設滯后還會加劇長三角“電荒困局”。
作為長三角供電“困難戶”,江蘇省能源相當缺乏,全省除徐州產煤外,90%以上的煤炭需要從省外購入。據悉,今年年中江蘇統調最高用電負荷幾乎接近7000萬千瓦,由于風力發電的間歇性、燃氣供應的不確定因素,年中最大統調缺口約達16%。
此外,今年浙江省也經歷了近年來最為嚴重的電荒。盡管今夏浙江省的日購電力已在計劃內購電基礎上激增50%,但是拉閘限電仍然無法避免。
另據了解,由于缺乏油源,今年全國的煉油廠開工率實際也只有40%左右,與此同時,國內有約48%的民營加油站仍無油可售,長三角缺油局勢也是有增無減。值得慶幸的是,國家對煉油產業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二五”期間,煉油產業布局以長三角、泛珠三角、環渤海灣“兩洲一灣”地區為主,適度發展中西部核心區,完善沿邊地區布局。
“盡管如此,但長三角地區80%以上的能源仍是靠外運,隨著地區年產能的不斷擴張,對能源的依賴也會持續增加。”華東師范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前些年,蘇浙滬地區的能源缺口達到了10%,而重化工、高耗能的企業并未減少,要解決能源緊張需要一定的時間。
沈玉芳也認為,短期內“能源荒”的影響難以根除,不過政府可以通過行政、經濟和技術手段,推進能源利用方式與經濟轉型升級,比如加大水電、核電、風電以及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的比重,甚至可以借“能源荒”去淘汰一批“三高”企業。
“用工荒”假緩
從2004年起,“用工荒”現象一直存在,只是今年的“用工荒”比以往更為顯著,用工缺口甚至蔓延到安徽、河南等傳統的農民工輸出地,而這對于勞動力主要輸入地——長三角的影響不得而知。
事實上,受經濟不振的影響,長三角“用工荒”局面反倒略有緩解。一方面是中小企業的“倒閉潮”所致,另一方面主要受出口訂單放緩的影響,企業生產量被迫下降。全國工商聯近日調查顯示,蘇浙等16省中小企業目前經營困難,生存狀況“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要艱難”。其中,長三角地區企業出現大量停工、半停工狀態。
在訂單減少的情況下,長三角船舶工業也受到了很大影響,據悉,10月全國新接訂單量創下年內新低,作為長三角地區造船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浙江省樂清市共有船舶制造企業24家,從業人員近萬人,而當地有近半船廠停工。
“隨著勞動力因閑置而轉移,‘用工荒’將有可能回頭。”沈玉芳指出,緩解只是短期內的假象,一方面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總體仍處低端以及無效率的規模化投資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國家對農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強、勞動力成本攀升以及二線城市經濟發展加快使得勞動力也在發生轉移。
在“十二五”七大新興產業規劃的刺激下,可以想象未來5年,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長三角地區的支柱產業。據悉,到2015年,長三角龍頭——上海計劃成為“在若干領域躋身世界前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制造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爭取達到30%。
“這預示著未來長三角地區將對用工素質有著更高的要求,‘用工荒’問題不容小覷。”兼任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的徐長樂還對記者表示,用工荒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勞動力供需之間的結構性不平衡,目前需要加快一些低端制造業的轉型,通過就地改造或向內陸轉移的方式使得勞動力資源得以優化配置。
“錢荒”乃虛荒
“錢荒與錢流并存就是中國式的錢荒。”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對記者如是解釋,一邊是部分國企、央企將可觀的資金投向了高收益高風險的領域,造成市場流動性泛濫,一邊是從事“三高一低”行業的中下企業承受著油價、水電煤價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所以,錢荒并不指缺錢,而是沒能靈活用錢。
事實也如此,2011年以來,蘇浙一帶中小企業屢屢現倒閉潮,錢荒更是橫掃長三角,民間借貸利率飆升至12%以上,仍無錢可借。全國工商聯對16個省份的中小企業情況進行的調研也充分表明,存款準備金率的連番上調,對中小企業的打擊不亞于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
據了解,長三角地區“地下錢流”已形成相當規模,中小企業的“灰色融資”行為并非罕見。有專家認為,目前有關部門對中小企業支持性的舉措還可以加強,隨著樓市調控成效顯現,通脹壓力趨緩,在給中小企業“輸血”的同時,在行業準入方面也應給予中小企業更多平等機會。
孫立堅則認為,今年物價高企、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各種綜合因素疊加導致各種“荒”集中爆發。中小企業對經濟運行效率有重要影響,因此當前亟需理順價格、利率等各種機制。
此外,沈玉芳強調,對長三角而言,未來5至10年內這些問題必然存在,轉型的過程十分艱辛,要加速建立新的經濟增長模式繼續“領跑”,就必須抓住不斷調整的政策方向。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