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波動對企業經營模式的影響分析
2010年興起的一味擴大生產規模的經營模式將會受到考驗。
在2004年到2008年中國光伏產業的第二階段中經歷了中國光伏產業的第一個高速發展期。在這個高速發展期中出現了諸如無錫尚德、江西LDK這樣的造富神話。當時的經營企業的主要模式是:利用硅材料的短缺形成的長單價格和現貨價格的巨大差距賺取巨額利潤。但是這種硅料長單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許多公司利用股市融資,將融來的資金用于簽署硅料長單,再利用長單硅料的價格優勢賺取高額利潤,之后擴大再生產,使企業迅速發展。這種模式似乎成了當時許多企業快速擴張的一個基本模式。但是在2008年底爆發的經濟危機使得這些變相的硅料期貨的炒作者陷入困境,所簽的長單的價格甚至一度比現貨價格都高,而且按照訂單拿到硅料卻成了庫存積壓品。真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許多大型光伏廠家出現巨額虧損。這樣,在經濟危機中徹底結束了硅料期貨炒作的歷史。從擁硅為王轉變為現金為王、擁市場為王。
在隨后的2010年的第二波高速擴張期,面對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人們發現太陽能電池產能不夠,產品生產出來多少要多少。因此,大量的資金進入光伏產業,投資非常踴躍。但是即使市場和下游產能高速擴展,硅材料也無法再現高出幾倍的現貨市場市場價格。在這個時期人們似乎形成了另一種產業模式,就是巨大地擴張光伏電池產線的規模,人們動輒幾百兆瓦的上電池線。幾家大電池廠都宣布要在2011年擴張到2~4GW。光伏產業擴展所需巨大的資金也是從股市、銀行等獲得。由于這些公司的高速擴張,形成了巨大的規模。但是在這一階段已經沒有了“硅材料價格雙軌制”所形成的巨額利潤空間。公司的利潤更多的來自于公司內部管理的精細度,以及對市場和硅材料進出節奏的把握。在這一階段許多公司在國內成功上市,從而迅速造富。但是這次歐洲光伏市場的向下波動又對這些公司的經營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沖擊,規模越大的企業,產品積壓越嚴重,資金鏈繃得越緊。如果這次危機持續時間較長的話,這些大型企業資金鏈繃得過緊以致斷裂的可能性將會大大增加。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