鎢坩堝廣泛應用于晶體生長、金屬熔煉及真空蒸發等工藝中。然而,在高溫氧化環境下,其性能表現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成為其實際應用時必須關注的重要問題。
在空氣或含氧氣氛中,當溫度超過400℃時,鎢表面開始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三氧化鎢(WO?)。隨著溫度進一步升高,這種氧化物逐漸在鎢表面形成一層脆性氧化膜。盡管氧化膜在某些材料中起到保護作用,但WO?在高溫下具有較強的揮發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從坩堝表面揮發掉,導致坩堝表層不斷被消耗。長時間暴露于高溫氧化中,W坩堝的壁厚逐漸變薄,機械強度下降,最終影響其結構完整性和使用壽命。
此外,高溫氧化過程中,鎢表面的氧化物膜通常較為松散且不連續,無法形成有效的保護層來阻止氧氣的進一步擴散。因此,坩堝在氧化性氣氛中表現出較弱的抗氧化能力,這也是鎢材料相比于一些耐氧化陶瓷或鉬合金等材料的一個不足之處。
高溫氧化對坩堝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物理結構的退化,還可能引發熱膨脹不均勻的問題。氧化膜與基體鎢金屬的熱膨脹系數存在差異,熱循環過程中的應力積累容易造成表面氧化層的剝落或裂紋生成,進一步加劇氧化侵蝕和材料損傷。
為了改善鎢坩堝在高溫環境下的表現,行業中采取了多種措施。首先,通過使用高純度鎢材料減少雜質的存在,有助于提升整體材料的致密性和均勻性,從而減緩氧化反應的速度。其次,采用表面保護技術,如在坩堝表面涂覆一層惰性金屬(如鉬)或陶瓷涂層(如氮化硅、氮化鋁等),形成阻擋氧氣侵入的屏障,有效延長坩堝的使用壽命。此外,工藝操作中通常要求在惰性氣氛或真空環境下進行高溫處理,避免坩堝直接暴露于氧氣中。
近年來,研究人員還在探索通過鎢合金化改性和納米結構設計,增強材料的抗氧化性能。例如,添加少量鉿、鉭等元素,可促進氧化膜的致密化與穩定性,減緩氧化速率,提高W坩堝在高溫氧化環境中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