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俄羅斯核武工廠:生產的導彈可毀滅美國十幾次
近期被譽為“俄羅斯脊梁骨”的俄最高機密核武工廠——沃特金斯克工廠首次面對民眾亮相。和朝鮮宣布氫彈試驗的“真 假”爭議不同,俄羅斯這座核武工廠可是正經生產洲際核導彈這類“真家伙”的地方。核武器是前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維持大國地位的重要戰略依仗。
俄羅斯最著名的洲際彈道導彈,就是“白楊-M”導彈,沃特金斯克機械廠也是“白楊-M”導彈的重要組裝基地。但“白楊-M”導彈畢竟是戰略性武器,采購有限,沃特金斯克機械廠真正走量的“出口品牌”,是曾經困擾了西方世界幾十年、被譽為彈道導彈中AK-47的“飛毛腿”導彈,而且一生產就是30年之久。
大約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沃特金斯克機械廠就開始生產R-17“飛毛腿B”導彈,由于“飛毛腿B”導彈設計簡單可靠,技術起點低,還可以攜帶常規高爆的核武器或化學武器(加料的VX)彈頭,因此被多個國家仿制,“飛毛腿”導彈影響力廣泛,美國用“飛毛腿”來指代任何非西方的彈道導彈。
然而在沃特金斯克機械廠內部,“飛毛腿”的技術檔次就顯得低了。沃特金斯克機械廠真正的技術實力,體現在生產“白楊”系列洲際導彈和新一代“亞爾斯”洲際導彈、“布拉瓦”潛射導彈上。“白楊”系列洲際導彈實際是上世紀70年代末的技術。這種成熟的技術,只是我們這些老百姓看起來高端,但對于沃特金斯克機械廠來說可未必,真正的挑戰在于“亞爾斯”、“布拉瓦”這些新一代戰略導彈上。
據介紹,在冷戰時期,前蘇聯配備了可以發射SS-24戰略核導彈的列車。這種導彈列車可以搭載十多個核彈頭,被美國及北約稱為“死亡列車”。冷戰結束后,俄羅斯在2005年退役了所有鐵路機動洲際導彈。
但近年俄羅斯又計劃恢復建造這種導彈列車。2013年根椐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要求,莫斯科熱工研究所設計的新型“導彈列車”通過方案審定,由沃特 金斯克機械制造廠承擔新型號鐵路機動導彈作戰系統的建造,這是一個區別于上世紀軌道發射列車的新系統,它能以150公里的時速,在24小時1500公里范 圍內執行戰斗巡邏任務,既可以在停車期間發射彈道導彈,也能在行進時發射。
俄羅斯建設“巴爾古津”系統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突破美國的反導系統,恢復戰略平衡;另一方面是震懾美國的全球快速打擊系統,令其不可輕舉妄動。
之前,外界猜測俄羅斯在導彈列車上使用的導彈包括白楊-M導彈、SS-24“解剖刀”導彈、“布拉瓦”導彈或者一些原有潛射導彈的改進型號。但是在2015年2月,俄軍方對塔斯社透露,確定將在戰略核導彈列車上使用“亞爾斯”導彈。
列車重量更輕能在普通軌道上發射
據悉,與以前的彈道導彈發射列車相比,新研發的導彈列車重量更輕,總重量只有47噸,而且它可以在普通軌道上實現導彈發射。這可能是讓“亞爾 斯”導彈入選的主要原因。因為原來前蘇聯的SS-24戰略核導彈的列車發射總重量高達上百噸,只能在特殊的重載鐵軌上運行。這等于限制了導彈列車的機動性 能,降低了系統在戰時的生存性能。
而新的“亞爾斯”導彈總重在49噸左右,如果經過一些技術改進,就可以達到47噸的設計指標。這種更輕的“死亡列車”能在普通軌道上發射,從而具有更廣泛的機動性。而美國要想先發制人對俄羅斯發動戰略打擊,就得更加顧及這種導彈列車的存在。
不過美國一些專家認為俄羅斯此舉意義不大。因為在冷戰期間,除了前蘇聯,美國也搞過類似的導彈列車,即鐵路機動的“和平守衛者MX”導彈。但是 美國后來停止了這一項目,一方面是因為冷戰的結束,另一方面是美國認為這類導彈的生存性能有限,比不上潛射導彈。但俄羅斯和美國的情況并不相同,俄羅斯其 重啟導彈列車項目也是有自己的考慮。
其實相比“亞爾斯”,“布拉瓦”導彈的重量和體積更小,也更符合導彈列車減重的要求。雖然“布拉瓦”的射程不如“亞爾斯”,但通過改進可以彌補 這一缺陷。然而“布拉瓦”導彈的質量不夠穩定,如果把這種潛射導彈改為鐵路發射,難免不出問題。
俄羅斯可沒有財力和時間浪費在這里,還不如走“亞爾斯”這 條更為穩妥的技術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