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青海科技將支撐特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十二五”期間,青海科技工作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圍繞省委省政府“跨越 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的戰略部署,以“綠色引領、開放創新、重點跨越、能力突破”為核心,以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為目標,以推動更開放 和更廣泛合作的管理、制度和機制創新為手段,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開放型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使科技創新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 方式和改善民生的主要驅動力,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實現在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區域的跨越發展,為全省綠色發展和建設創新型青海提供強有力的科 技支撐。
一、主要任務 突出綠色引領主線,牢牢把握青海省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的方向,以綠色科技引領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不斷促進和改善民生。優化兩大布局,著力統籌發展(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3大科技發展先行區;優化科技發展布局,引導6個重點區域協調發展)。實施三大工程,著力跨越發展(部署10個重大科技行動、打造16個技術創新基地和深化實施“123”科技支撐工程,加快全省創新能力突破)。構建四大體系,著力開放創新(構建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1、突出綠色引領主線。堅持科技引領、改造提升、培育發展、加速推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換升級,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高端化、高質化、低碳化、生態化的綠色產業體系,使綠色產業成為青海發展的新引擎。 2、優化兩大科技布局。一 是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布局,突出創新載體建設,積極構建循環、生態和新能源三大產業發展科技先行區,為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新材料產業基 地、化工產業基地、裝備制造生產基地、國際性藏毯加工集散基地、生物產業基地,建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進一步發揮產業園區和經濟試驗區對產業和創新資源的聚集優勢,提升園區的創新能力和孵化能力,把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培育成為青海省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二是優化重點區域科技發展布局,強化科技發展的空間結構布局,發揮科技創新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支撐引領作用。支持西寧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推動東部綠色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支撐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提升環湖地區科技發展水平,推進三江源國家級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和青海湖、祁連山、柴達木盆地全國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科技引領玉樹災區震后重建工作。 3、實施三大科技工程。一是重大科技行動工程。針 對優勢資源開發技術難題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組織實施循環利用與節能減排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裝備制造技術、中藏藥與 生物技術、高原特色農牧業科技、生態保護與恢復技術、民生科技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與合作交流、科技成果與知識產權保護10個重大科技行動,加強力量集 成,開展聯合攻關,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研發、掌握一批對產業發展帶動性強、關聯度高、作用突出的共性關鍵技術、核心和配套技術,不斷提升重 點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力,推進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二是技術創新基地構建工程。根據不同領域技術創新的實際需要,以及現有的產業發展現狀和龍頭企業的技術水平,打造16個技術創新基地,提升重點產業的科技支撐能力。構 建“鹽—氣產業鏈技術”、“鹽—煤產業鏈技術”、“鹽—有色金屬產業鏈技術”基地,促進鹽湖資源開發;構建“礦產資源勘探與評價研究”、“有色金屬選冶與 加工技術”、“油氣勘探技術”、“天然氣水合物綜合評價研究”基地,實施資源轉換戰略;構建“新材料技術”、“太陽能光伏材料加工制造技術”、“數控機床 制造技術”、“中藏藥開發技術”、“高原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基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高原生態保護技術”、“高原醫學應用”基地,以科技惠 及民生;構建“生態畜牧業資源開發技術應用”、“現代農業資源開發技術”基地,發展綠色現代農業。三是“123”科技支撐工程。深 化實施“123”科技支撐工程,根據“123”工程60個項目計劃,引導和激勵企業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及聯合攻關,促進省內若干重要產業在短期內 有新發展,并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特色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為青海經濟 的加速發展和產業的加快轉型增添新引擎。 4、構建四大創新體系。依托國家級、省級科研機構、高校、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科研機構等,集成省內外各類創新資源,重點構建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科技中介服務4個創新體系。
二、科技發展重點領域 1、新能源產業發展領域。建立青藏高原太陽能研究開發試驗示范基地,開展大型及超大型并網光伏發電系統應用技術、系統集成設計技術、核心部件開發與生產、光伏系統運行控制與保護、接入電力系統關鍵技術研究,為提升光伏產業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2、循環經濟發展領域。礦產資源勘探與開發。圍繞青藏高原地質找礦重大疑難問題,開展主要成礦帶、典型礦床成礦環境、成礦規律和找礦方向等基礎研究工作;開展青藏高原凍土區、干旱荒漠區勘查技術方法組合有效性研究,突破找礦理論、找礦方法及深層礦產資源勘查、成礦環境與礦床保存條件的關鍵技術。在優勢開采礦種和重點礦區開展提高綜合利用水平的關鍵技術研究,開展低品位、難選礦床的采礦、選礦和綜合利用新技術研究,在柴達木盆地實施鹽湖礦產綜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支持多年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與化學方法、成藏熱力學和動力學實驗、賦存條件關系等基礎研究;開展鉆探方法工藝研究和鉆探實施、開采技術方法實驗、資源和開采經濟性評價以及環境效應等技術研究,為高原多年凍土地區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撐。圍繞重點地區深層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煤炭資源勘探與綜合利用、鹽湖礦產資源勘探開發關鍵技術,建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產業聯盟、研發中心與開發基地,搭建并完善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特色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鹽湖化工大力發展鹽湖綜合利用梯級產品及其深加工產品,實現對鹽湖鉀、鎂、鋰、硼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的突破,形成一系列產品鏈條。依托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積極打造以鋁、鎂、銅、鉛、鋅為主的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和輕金屬合金材料生產基地。擴大壓延產品、鋁鎂和鋁鋰輕金屬合金、銅鉛鋅重金屬合金的生產加工能力。以石油天然氣化工、鹽湖化工和煤化工等產業為基礎,優先開展晶體硅材料、電子薄膜材料、綠色電池材料和鍶鐵氧化體磁性材料關鍵技術的研究。研發新型建筑結構體系和墻體自保溫、保溫隔熱等新型墻體材料技術。圍繞電子材料與新型合金、新型化工、新型建筑材料發展關鍵技術,建立產業技術聯盟。發展以鎂鋁合金、銅、鋰產品為主的新材料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開 展具有產業優勢的機床、環衛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專用產品及配套零部件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促進裝備制造產業達到“數控化、智能化、復合化、精密化、柔 性化、專業化”,促使產品結構向高附加值、高潛力、低成本轉變,提高產業總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為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提供技術支撐。 3、生態環境領域。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開展生態補償、生態監測與評估技術體系構建,支持三江源、環青海湖、祁連山、柴達木盆地脆弱生態系統維護與退化生態系統功能恢復重建、生 態安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保護工程與生態產業發展、水環境保護與水資源安全、污染的生態影響機制和恢復等方面研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森林生態系統 碳匯功能評價、生態功能保護和恢復的技術保障上取得新突破。生態畜牧業實施畜禽優勢品種選育與新品種引進、繁育行動,加強牦牛、藏羊等本品種選育和設施畜牧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究;重視高原草種的選育工作,開展優質飼草新品種引進與選育,推廣高產優質人工草地種植技術,推動優良牧草種子生產基地建設,促進飼草產業發展。加大生態畜牧業關鍵技術研發力度,支持草地畜牧業和舍飼畜牧業的發展。探索天然放牧與人工舍飼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加快畜群周轉,減輕天然草地放牧壓力。開展高效舍飼育肥、動物疫病防治等關鍵技術研究,促進養殖業規模化、集約化。加強畜產品深加工技術的研發力度,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推動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圍繞農作物新品種培育、高效農業節水、病蟲害防治以及技術集成與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發揮研發基礎優勢,形成以高原油菜、馬鈴薯、青稞、小麥等為主的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安全,促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特色生物資源利用種質資源保護與現代育種技術,開展特色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研究。重點開展瀕危緊缺中藏藥材GAP種植、繁育技術和高原動植物高效活性物質提取及產業化技術研究,大力發展沙棘、白刺、枸杞、大黃、紅景天等優勢特色動物資源為依托的特色生物資源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產業。開展提純復壯關鍵技術的研發,解決高原特色作物品種退化問題;加快高值化終端產品的開發,建立生物制品質量規范,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建立產業技術聯盟,促進產業化技術成熟度逐步提高,形成以特色資源深加工為核心的生物技術產業。 4、民生領域。開展高原低氧適應、高原病發病機制及防治的應用基礎研究,加大對高原疾病防控診療技術的研究力度。開展多發病與常見病、地方病、人畜共患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及重大傳染病的早期預警診斷、臨床應用等綜合防治新技術研究。建立高原體育訓練監控與評價體系。推進中藏藥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開展藏藥及其產業化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提升產業發展能力。開展藏醫藥理論傳承創新、中藏藥材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藏藥新產品開發、特色保健品研發等方面的工作,推進中藏藥材GAP種植基地及生態撫育基地建設,重點加強中藏藥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有效成分提取分離、藥材質量標準等研究工作。圍繞行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對信息技術需求,加強信息技術的集成創新,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支撐現代服務業發展。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