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清潔的生產模式 開始進入低碳時代
新聞導讀:總投資151億元的中國石油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工程8日在廣西欽州正式竣工投產。
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馬飚說:“中國石油欽州千萬噸煉油項目建成投產,填補了中國西南地區無大型煉油廠的空白,必將加快推進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加工制造基地建設。” 細數中國沿海石化產業布局,從環渤海灣由北向南,經過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一路都布滿了煉油項目。作為處女地的北部灣更像一面鏡子,它的發展折射出中國未來沿海石化產業的生態之路,也預示著中國的石化產業開始朝著“低碳時代”邁進。 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工程投產后,每年可向中國西南地區供應830萬噸汽油、柴油、航空煤油、液體石油氣等燃料,以及90萬噸聚丙烯、芳烴、苯、甲苯、混合二甲苯等石化產品,將大大緩解西南地區成品油短缺的局面。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采用當今世界先進的、環保的全加氫工藝流程,生產的油品全部達到歐III標準,百分之七十達到歐IV標準;建立了環境風險事故水 污染三級防控系統,并將污水排放標準由原來的國家二級調高到國家一級,污水回用率70%以上,清潔生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國石油廣西石化公司辦公室副主任譚中一稱,煉油廠新設置水污染應急三級防控措施,比環評增加1個億的投入。主要做法是修建事故池3個,容積合計達10萬方,如出現極端泄漏事故,事故池可攔截的污水,相當于1米深度、30個足球場面積的池塘容量。 在欽州港區中石油廣西石化千萬噸煉油項目廠區內,記者沒有看到以往煉油項目的煙囪林立、灰霾密布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潔有序的廠房和設備,空氣中也沒有刺鼻的氣味。 中國石油廣西石化公司副總經理、安全總監張建國說,因為是新建的煉油工程,這個項目采用了世界先進技術,引入了國際領先的設計理念,選擇了清潔的生產模式,把保護環境放在了首位。在生產過程中,水排放可以全部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清潔生產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石化產業能否成為環保標桿,實現重化工業從高污染向環境友好型'華麗轉身’,關鍵在于規劃、設計的科學,以及各環節的嚴格監管。”廣西大學環境學院環境與市政工程研究所所長喻澤斌說。 “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企業自身的責任感十分重要。”北京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教授、著名動物學家潘文石說,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都很重要,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欽州在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上都做得很好,我欣喜地看到,在欽州白海豚可以和石化大工業共存。”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